钱尧卿与乐清市白石镇孝廉洞

    中华钱氏网 2010年12月18日 中华钱氏网


钱尧卿(1073-1144),字熙载,吴越王钱镠的七世孙。五世祖钱辊,因家庭变故,随母自钱塘来温州,依附其叔温州刺史钱惟演,太平兴国二年(977)定居乐清市白石镇。
崇宁四年(1105)实行“三舍法”,以拔贡入太学。钱尧卿博览经史,尤精《周礼》。入郡学时,“学官重其行谊”,学友也很敬佩他。他是一个大孝子,父丧,筑庐墓旁守孝;母亡,哀甚,三日不尝水浆。他又崇尚家庭美德,“奉寡嫂如兄,扶诸侄如子”,合族同居三十年和睦相爱。他的社会公德尤著,荒年捐谷救济灾民,不能偿还者就把债券烧掉。故叶适在《乐清三贤祠记》中赞他“孝梯醇行,为善嗜如欲。”“不求功名,在家兴办白石塾,设帐授徒。”他办的白石书塾,品位很高,据记载,县官经过,必下马或停轿咨访。绍兴十四年(1144),被举为孝廉。钱尧卿死后,王十朋写给他的挽计诗云:“浑金璞玉古醇儒,一卷《周官》用有余。庾墓纷纷琢山骨,惟公无愧蔡邕书。”钱尧卿与王十朋、贾如规并称“三贤”,庆元六年(1200)乐清县城建“三贤祠”,便是供祀这三位先贤的。

乐清市白石镇郁郁葱葱的上升村后山,有一处千年古迹叫“孝廉洞”,原是南宋孝廉钱尧卿少年为父守墓的窑庐,近远皆知。1989年白石编修镇志,我与同事去考察这个“孝廉洞”,呈现眼前的已是乱草萋萋的废墟了。听当地老人说,“文革”前还见放牛娃钻进大半下沉的窑洞中捉迷藏,后在“破四旧”期间无人理睬,被牛踏坍了。尽管如此,每当我们路过“洞”畔时,仍情不自禁地追溯起这位高风亮节的孝廉公。

孝廉,原自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,武帝元光元年始,诏令郡、国举孝、廉各一人。汉以后“孝”与“廉”合二为一,由郡举荐,被荐者赴京考试授北官。

《辞海》颜师古注:“孝谓善事父母者,廉谓清洁有廉隅者。”拿现代话来说,孝廉是敬老、尊老,廉洁奉公突出的一方模范。古人格外注重孝道,强调“孝为百行之先”,一个人如不孝敬长辈,在社会上是没有声望的,也绝不会成大器的。

选拔孝廉的条件很高,理由是“盖贤良则稍有文墨才学可以入取,而孝廉非实行可徵不容妄取。”意思是“贤良”(一种选仕科目)有学问的就有希望选拔;“孝廉”则不然,一定要有实际表现。由此可见,被推荐为孝廉非常不易,同时也无比荣光:“在当时则爱之慕之,在后世则诵之述之。”

查阅《白石钱氏宗谱》,钱尧卿“博涉经史尤精《周礼》”,与人相处“不妄言笑”,入郡学时“学官重其行谊”,学友也都敬佩他。钱尧卿崇尚家庭美德,“奉寡嫂如兄,抚诸侄如子”,合族同居30年和睦无闲言。他的社会公德更显,荒年捐谷救济灾民,无力偿还者就把债券烧掉。崇宁四年(1105)朝廷实行“三舍法”,钱尧卿以拔贡入太学。他不慕功名,但热心教育,在家乡“设账授徒”,并锐意教学改革,曾上书县令倡导办新学,改变当日“宫士习”的学风。他创立的“白石塾”名重州县,“四方从游者甚众”,凡官员经过必下马停轿咨访。据县志载,钱尧卿还与本邑名儒贾如规为筹办县学作出贡献呢!

由于钱尧卿知名度很高,时人提及乐清“必曰钱孝廉”,因而成为地方的代名词。他72岁亡故,郡宁孙懋命部属为他建祠让后人祭祀;并褒彰其住地街口村为“孝廉里”,安葬的坭岙山(今上升村)为“孝廉山”。与其侄交游甚密的王十朋献挽诗云:

浑金璞玉古醇儒,一卷周官用有余。谀墓纷纷琢山骨,惟公无愧蔡邕书。

孝廉钱尧卿与龙图阁学士王十朋、司理参军贾如规齐名,在南宋并称“乐清三贤”。庆元六年(1200),乐清县城曾建“三贤祠”供奉纪念,著名思想家、永嘉学派创立者叶适撰的《三贤祠记》中,盛赞钱尧卿“孝悌醇行,为善嗜如欲”。

白石钱氏宗族发扬孝廉精神,文脉传承,学风兴盛,历代人才辈出,子孙辈就有多人登进士和入太学。诸如时称“正学宗师”、“儒林巨擘”擢宝文阁宗正少卿的钱文子;淳熙元年试礼部第一、叶适为其撰墓志的著作郎钱易直;以太学生乡荐入仕、丞相周必大铭其坟的朱熹高足钱太之;“自幼以文行称,为国学进士、卓荦有大志”的钱万全;绍熙癸丑中举,官为安南教谕的钱寅;淳熙甲辰进士钱秉直等等。

令人遗憾的是,钱尧卿著作散佚,目前仅见收于《白石山志》的一首五律诗《白石岩》:

白石岩如甑,元坛虎守关。日边浑是海,云下欲无山。星斗明孤剑,猕猴识大还。李君仙去后,苔锁药炉闲。

“白石岩”即玉甑峰。“孤剑”,指宋太宗赐给中雁荡开山鼻祖李少和的周天星斗剑。“大还”,道家丹经上的所谓“大还丹”。“李君”即李少和。

2001年,为弘扬地方文化,白石钱氏后裔钱顺叨、钱云枢等人集资在遗址上依照旧貌修复了“孝廉洞”,让孝廉风范与现代文明辉映交融。

 


分享按钮>>辽宁丹东钱氏祖、清道员------钱鑅
>>丹阳钱氏祖------钱尧卿、钱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