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传灌与温州钱氏子城及鼓楼

    中华钱氏网 2010年7月11日 中华钱氏网


钱之馞(887—941)字明宝,五代吴越王钱缪之第七子,公元九三三年承袭王位后更名元灌。幼年聪敏,受唐封为安国衣锦军,从父领兵攻战。决事神速,颇建功绩;爱好儒学,招纳文士,为军发所归附。有诗千首,其中三百首编为《锦楼集》。后期奢侈营造,甚于其父。九四一年发生严重火灾,府署被焚一空,因惊惧发狂而死。
唐末,藩镇拥兵割据,战祸四起。温州也是连年乱战。公元八八年朱褒示武力占领温州,与其兄朱诞、朱著、朱敖互为刺史。九0二年裨将丁章驱逐朱敖,自为刺史。九0三年丁章残暴而为木工李彦所杀裨将张惠取而代之。九0五年处州(丽水)刺史卢约之弟卢佶攻陷温州。据守一方,张惠败逃福州。钱缪(852—932)浙江临安人,唐任镇海节度使,八九六年击败石镜镇将董昌,据领全浙江十三州及江苏部分地方,但一时鞭长莫及。
天佑四年(公元907年)三月,传灌、传僚兄弟奉其父命,领兵由海道南征温西卢佶。卢佶得到战报,全力防御,组织战船四十艘,列队于青澳海门。部署迎战。元灌召集诸将商议军情,说道:“敌方精锐部队在此,我们不要和他拼硬仗。要避实击虚,声东击西,当由间道速进,出敌不意。攻其无备,可获全胜。”于是率军由安固江(飞云江)暗渡登陆,突然袭击温州城。守城兵将抵敌不住,溃不成军。一战而胜,卢佶被斩。传僚奉命移兵进取处州,刺史卢约率部投降。传灌守温州。浙江《通志》称温州刺史。
这年(公元907)唐亡,梁王朱晃称皇帝,国号后梁。钱缪被封为吴越王。建五代十国之一吴越国,都城设为杭州。为避钱缪讳,改石榴称金樱,改木榴屿称玉环。並改横阳称平阳。此时江西信州(上饶)一带战事危急,向吴越告争求援。温州邻接浙、闽赣,为三省枢纽之地,是吴越王国南部重镇,深受钱缪重视,着意经营,采取严密措施以加强防御,钱传灌由此筹划城防,以长保无虞,一面修缮鹿城,一面增筑内城,叫子城,史称“钱氏子城”、钱传灌注意兴修水利,繁荣商业,开展海上交通,营造子城,使温州形成一个安定稳固的局面,有利于发展生产建设,当年钱传灌返回王都,由都监使吴璋为温州置使,执行既定决策。
钱氏子城遗址范围,即今鹿城区中心,鼓楼街道西部辖区,占地面积约六点七二平方里,城墙四周略呈正方形。东界今仓桥口到渔丰桥口的解北后巷、解南后巷;南界今渔丰桥口到冰壶潭,即鼓楼街到原府前河;西界原道前河向北沿城西河(今道前桥菜汤);北界原仓桥河、城内有东城坊,西城坊(即子城大街),东起原打锣桥。今城西街便是以位于子城西面而得名。
子城四周长三里十五步,城外四面有护城河,河上筑桥墩接城门,使子城内内相通,四处城门上各筑一座城楼:东为“华盖楼”,南为“谯楼”(即鼓楼),西为“西楼”,北为“临圃楼”。
子城自公元907年开始营造,沿用达四百四十余年,到元代至正十三年(公元1353年),四面城墙和东、西、北三处城门都废毁,仅存南城谯楼。楼下是城门,称“谯门”,俗称“城门洞”。因谯楼上设有“鼓更点”,又称“鼓楼”。据明代万历年间温州人姜准写的《岐海琐谈》记载:钱氏子城之谯楼,设立”铜壶刻漏”。又设立“鼓更点”,平时值夜打更,按时擂鼓打锣;有军事行动时,用六个人擂鼓,擂三百三十三槌为一通,擂千槌为三通;用五个人吹号角,同吹十二声为一叠,吹三十六声为三叠。并规定,吹号角三叠,擂鼓三通结束。
鼓楼至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,历经七次较大修建,被列为温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是浙南仅存的一座古城楼。
 


分享按钮>>江苏常熟鹿苑藏有钱家谱
>>国民党四至六大中央委员---钱大钧上将